
12月5日,我校心理輔導中心特邀上海大學副教授、著名心理咨詢和家庭教育專家趙小青老師帶領“有效的溝通視角與方法——聚焦家庭關系沖突的調試”家庭教育工作坊。本次工作坊有來自華二張江本部、紫竹校區、普陀校區、國際部、嘉定初中、浦東華二實驗等集團學校的老師一起參與。
本次工作坊,趙小青老師基于薩提亞模式,帶領我們一起聚焦“家庭教育”,在互動體驗中,洞見家庭如何影響個人與關系。薩提亞模式又稱薩提亞溝通模式,是由美國首位家庭治療專家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女士所創建的理論體系。作為一種心理治療的新方法,最大特點是著重提高個人的自尊、自我價值感、改善溝通,最終促進個人達致“身心整合,內外一致”的和諧與穩定。
活動伊始,在簡單的熱身和分小組交流后,趙小青老師通過4個問題情境的自我評分,引入人際互動中面對沖突與壓力的四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通過四種應對姿態的身體雕塑,學員們深切體會了這四種“失功能”姿態相應忽略的“自我”或“他人”或“環境”要素,進而帶來的生理及心理效應。
下午的工作坊中,通過案例的體驗和角色扮演,梳理家庭若干子系統中,各種應對姿態如何在動態變化中潛移默化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動力與聯結。我們不只是用頭腦,更是用整個身心去體驗“失功能”姿態對生活的負面效應。不僅如此,趙小青老師回應并鼓勵我們在家庭互動中,秉持像“偵探”般好奇的態度,非如“法官”般“評判”的態度,通過“家庭圖”重新認識家庭中的每一份子,了解家庭價值觀、各自求生存的溝通姿態。激發我們從家庭中學習,接納過去,重新認識、整合資源,并以新的眼光看待我們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嘗試保持對“內在冰山”的覺察,透過冰山上部行為的是非對錯,通過透視冰山下的不同層面,發現個人行為背后的內心渴望與期待。以上這些都將助力我們向“一致性溝通”靠近。最后,通過薩提亞模式的“自我環”,趙小青老師分享了滋養及管理自我的滿滿干貨。
每一位學員都能在趙小青老師動靜結合的工作坊中,體會到更多的自我資源、更高的自尊感、更多的選擇方向、為自己負責的自主性以及朝著一致性溝通努力的自信。相信生命觸動生命,生命滋養生命,改變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生!

【供稿:心理輔導中心】